English

关于黄皮书

2006-04-07 18:09:00 来源:博览群书 施 亮  我有话说

前一时期,曾经有许多书籍与文章谈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黄皮书。其实,“黄皮书”是后人的称谓,而当时则是名为“内部书”。先父施咸荣与他的同事黄爱先生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工作,为了研究与介绍西方现代文学的各种流派,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共同主持编辑了这批书。这些书是限定发行范围的,仅供文艺界

一定级别的领导与研究西方文学的专家学者做“内部参考”之用。

父亲与黄爱先生(笔名黄雨石),以及另外一些同事,曾经合译了《在路上》,这是美国“垮掉一代”的代表作,也是杰克・克茹亚克的成名作。不过,父亲不太喜欢此书,认为它的文学性很差,许多枯燥的重复描写与烦琐的旅途见闻,几乎让人难以卒读。翻译此书时,他们删掉了一些章节与片段,倒不是由于某种禁忌,而是觉得此书的结构和语言太粗糙,只出版这个节略本也就够了。改革开放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外国现代派作品选》,节录了《在路上》的一些片断。当时,父亲也有意将全书翻译过来,或起码将1962年出版的节略本补全。可他翻了翻英文原作,又搁置一边了。我问他为何又改变主意了?他说此书写得乱七八糟,翻译起来太倒胃口了。

我的印象中,贝克特的荒诞派剧本《等待戈多》,也是父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翻译出来,以黄皮书形式先出版的。贝克特原籍爱尔兰,长期定居巴黎,以法文写作居多。这个剧本是父亲从法文原作中翻译过来的。解放前,父亲曾经毕业于上海天主教会的圣芳济学院,有一定法文根底,以后也翻译过一些法文书籍。他翻译《等待戈多》,也有锻炼自己法文翻译能力的打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荒诞派戏剧一度引起国内文艺界的浓厚兴趣,《等待戈多》数次被转载,比如在《外国现代派作品选》《荒诞派戏剧集》《世界经典戏剧全集》里都被选用。遗憾的是,我家里原版本的黄皮书找不到了。三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大学生必读”丛书中,又重新出版了此书的单行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爱先生为出版这些黄皮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愤怒的回顾》《椅子》《老妇还乡》等一批现代派剧本,而且为《在路上》《往上爬》写了“译后记”。英国作家约翰・勃莱恩著的《往上爬》一书,是“愤怒的青年”另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部书描写一位青年抛弃了旧情妇,勾搭上资本家小姐,“以女人为阶梯”,爬向社会上层。它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中一代年轻人的迷惘与痛苦情绪,成为风行一时的畅销书,不仅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还改编成电影在1959年莫斯科电影节开幕式上放映过,俄语电影片名译为《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在香港放映时则译为《金屋泪》。

出版黄皮书之事仅做了几年,不久政治气氛紧张,又大抓阶级斗争,此事遂停止。父亲他们先是放下手头的业务去参加“四清”工作队,接着“文革”动乱来临,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乎所有的编辑业务都停止,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斗争。在“文化大革命”中,黄爱先生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戴着“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在单位挨整了挺长一段日子。

“文革”后期,我也读过另一本时髦的黄皮书《带星星的火车票》,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颇走红的青年作家阿克肖诺夫的作品。一些苏联文学评论家认为,《带星星的火车票》在主题和艺术风格上受《麦田里的守望者》影响很大。不过,由于那时国内社会文化风气闭塞,中国青少年未必能理解塞林格笔下的美国社会及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倒是阿克肖诺夫描写的苏联社会比较贴近当时中国读者的社会文化心理(也因为五十年代中国大量出版苏联小说)。所以一段时间内,许多中国读者心目中,《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社会影响反而不及《带星星的火车票》。但是数十年匆匆过去,如今在书店里哪里还找得着《带星星的火车票》呢?这个文化现象充分说明了人们的文化心理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